【手不释卷的故事解释】“手不释卷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、酷爱读书,即使在忙碌或休息时也不愿意放下书本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——吕蒙,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,最初以武将身份闻名,后来因孙权的劝学而发奋读书,最终成为文武双全的名将。
一、故事背景
吕蒙原本是东吴的一位武将,虽然勇猛有余,但文化水平不高。孙权曾多次劝他多读些书,但他总是以“军务繁忙”为由推脱。直到一次,孙权亲自劝导他说: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”意思是说,我并不是要你去当博士研究经典,只是希望你多了解一些历史和知识。吕蒙听后深受触动,开始认真读书。
二、故事发展
吕蒙发奋学习,日夜研读典籍,逐渐掌握了大量历史、政治和军事知识。他的见识和能力大幅提升,后来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出色,成为东吴的重要支柱。有一次,鲁肃与他交谈,发现他的谈吐和见解远超常人,不禁感叹道: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待。”
从此,“手不释卷”便成了形容人勤奋学习、不轻易放下书本的成语。
三、成语含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手不释卷 |
拼音 | shǒu bù shì juàn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 |
释义 | 手中一直拿着书本,形容非常热爱学习,不愿放下书本。 |
用法 | 多用于赞美他人勤奋好学的精神。 |
近义词 | 勤学不辍、孜孜不倦、手不释书 |
反义词 | 不学无术、懒惰成性、不思进取 |
四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信息更新迅速,知识不断积累,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。“手不释卷”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,更是一种终身成长的精神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身处何地、年龄多大,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热情。
五、总结
“手不释卷”的故事告诉我们:学习没有终点,只要坚持,就能不断提升自己。吕蒙从一个武将转变为文武兼备的将领,正是因为他勇于改变、勤奋学习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