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被动句】在汉语语法中,被动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结构,用来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。与主动句不同,被动句的重点在于“谁被做了什么”,而不是“谁做了什么”。这种句式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广泛应用,尤其在表达客观事实、强调结果或避免提及施动者时更为常见。
一、被动句的定义
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,而动作的执行者(即“施事”)通常不出现或出现在介词结构中。常见的被动标志词包括“被”、“受”、“遭”、“挨”、“给”等。
二、被动句的构成方式
构成方式 | 示例 | 说明 |
使用“被”字 | 他被老师批评了。 | “被”是被动句中最常见的标志词,表示动作的承受者。 |
使用“受”字 | 他受了伤。 | 多用于书面语,语气较为正式。 |
使用“遭”字 | 她遭到了误解。 | 强调受到负面对待。 |
使用“挨”字 | 他挨了一顿骂。 | 口语化较强,常用于日常交流。 |
使用“给”字 | 这本书给弄丢了。 | 表示动作的承受者,多用于口语。 |
省略“被”字 | 书被拿走了。 | 在某些情况下,“被”字可以省略,但语义不变。 |
三、被动句的特点
1. 强调承受者:被动句的重点在于“谁被做了什么”,而非“谁做了什么”。
2. 避免提及施动者:有时为了隐去施动者身份或出于礼貌,会使用被动句。
3. 语言简洁自然:在某些语境下,被动句比主动句更简洁、自然。
四、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对比
项目 | 主动句 | 被动句 |
结构 | 主语 + 动词 + 宾语 | 宾语 + 被 + 主语 + 动词 |
侧重点 | 施动者 | 受动者 |
例子 | 老师批评了他。 | 他被老师批评了。 |
适用场景 | 强调动作执行者 | 强调动作承受者或避免提及施动者 |
五、使用被动句的注意事项
- 避免歧义:有些被动句可能会让读者不清楚是谁执行了动作,需根据上下文判断。
- 注意语体:部分被动结构如“受”、“遭”等多用于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语序调整:被动句的语序与主动句不同,需注意调整。
六、总结
被动句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结构,能够有效表达动作的承受关系,适用于多种语境。掌握被动句的用法,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。无论是写作还是日常交流,合理运用被动句都能使语言更加自然、得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