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翻译】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、文学家,以清廉正直、关心民生著称。他在任江苏知县期间,曾面对饥荒灾情,果断开仓放粮,救济百姓,展现了他“民为本”的思想和担当精神。以下是《郑板桥开仓济民》的原文与翻译,并结合其历史背景进行简要总结。
一、原文(节选)
> “时值大旱,颗粒无收,民多流离。板桥乃下令开仓,赈济饥民。或曰:‘此仓粮,官府所储,非可轻动。’板桥曰:‘民为邦本,本固则邦宁。今民困极,若不赈济,必生变乱。吾虽获罪,亦甘愿承担。’遂发仓粮,救活无数。”
二、翻译
当时正值大旱,庄稼颗粒无收,百姓流离失所。郑板桥于是下令打开官仓,发放粮食救济灾民。有人劝他说:“这些粮食是官府储存的,不能轻易动用。”郑板桥说:“百姓是国家的根本,根本稳固了,国家才会安宁。现在百姓已经到了极点,如果不赈济,必然引发动乱。我即使因此获罪,也心甘情愿。”于是他发放了仓粮,救活了无数人。
三、
郑板桥在面对饥荒时,没有选择按部就班地等待上级批复,而是果断采取行动,开仓赈灾,体现了他以民为本、勇于担当的精神。他的行为不仅缓解了灾情,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。这种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精神,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四、信息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人物 | 郑板桥,清代著名画家、文学家、官员 |
背景 | 大旱导致颗粒无收,百姓流离失所 |
行动 | 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 |
反对意见 | 有人认为官仓粮食不可轻动 |
郑板桥观点 | 民为邦本,若不赈济,必生变乱;宁愿获罪也要救民 |
结果 | 救活无数灾民,赢得百姓爱戴 |
现实意义 | 体现以民为本、敢于担当的精神,对现代官员有借鉴作用 |
五、结语
郑板桥的“开仓济民”不仅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,更是对“为民服务”理念的生动诠释。他以实际行动证明,一个真正的官员,应该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,而不是拘泥于制度和程序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今天深入学习和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