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虚怀若谷下一句是什么】“虚怀若谷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道德经》第十五章:“古之善为道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虚怀若谷,大白若辱,广德若不足,建言有之:‘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,夷道若颣。’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古代善于遵循“道”的人,内心精微而通达,深奥难以理解。正因为不与人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。因此,圣人虽然正直却不刻薄,廉洁却不伤人,率直却不放纵,光明却不刺眼。他们像山谷一样谦虚包容,虽洁白却显得像污浊,虽有大德却好像不足。
一、总结
“虚怀若谷”出自《道德经》,其完整句子是:
> “虚怀若谷,大白若辱,广德若不足。”
这句话表达了谦虚、包容、低调的处世态度,强调真正的智者和有德之人不会炫耀自己,而是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谦逊。
二、相关句子解析表
原文句子 | 翻译 | 含义 |
虚怀若谷 | 心胸像山谷一样宽广,能容纳万物 | 形容人非常谦虚,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 |
大白若辱 | 明亮如白,却像受了污辱 | 表示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来并不张扬,甚至显得有些愚钝 |
广德若不足 | 宽广的德行,却像不够一样 | 表示有大德的人不自夸,反而显得不足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虚怀若谷”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,也常被用于形容一个组织或文化具备开放、包容的精神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尤其是在团队合作、领导力培养以及跨文化交流中,谦虚和包容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通过了解“虚怀若谷”的出处及其深层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于“道”的追求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谦逊与包容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