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进德修业出处于哪里】“进德修业”这一词语,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不断追求道德修养和学业精进。但许多人并不清楚“进德修业”一词的出处。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出发,总结“进德修业”的来源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
“进德修业”最早见于《礼记·大学》篇,原文为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虽然这句话并未直接使用“进德修业”四字,但其思想内涵与“进德修业”密切相关。而“进德修业”作为一个完整的成语或短语,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《论语·子张》中,孔子的学生子张曾提出“进德修业,欲自强也”,强调个人应不断提升道德和学问。
在后世的发展中,“进德修业”逐渐成为儒家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,强调个人修养与学识并重,是古代士人修身治学的核心目标之一。因此,“进德修业”不仅是一个学习态度的表达,更是一种人生追求的体现。
二、出处对照表
词语 | 出处文献 | 原文内容 | 释义 |
进德修业 | 《论语·子张》 | 子张曰:“士见危致命,见得思义,祭思敬,丧思哀,其可已矣。”(注:虽未直接出现“进德修业”,但“进德”思想在此已有体现) | 强调士人应提升道德修养,注重学业精进 |
进德修业 | 《礼记·大学》 | 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 | 虽未直接使用该词,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 |
进德修业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“进德修业,不求闻达。” | 明确使用“进德修业”一词,指个人修养与学业并重 |
进德修业 | 宋代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 | 引用“进德修业”作为修身之要 | 强调道德与学问并重的教育理念 |
三、结语
“进德修业”一词虽未在先秦经典中明确出现,但其思想渊源深厚,源于儒家对人格完善与学问积累的重视。从《论语》到《礼记》,再到后世儒者对其的引用与发展,“进德修业”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修身治学的重要理念。今天,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,激励自己不断进步,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与学术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