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】《论语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,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。其中“论语十二则”是《论语》中较为经典的十二段话,内容涵盖学习、修身、处世等多个方面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以下为“论语十二则”的原文及翻译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,便于理解与记忆。
一、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(总结)
序号 | 原文 | 翻译 |
1 |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 | 孔子说:“学习并时常温习,不是很愉快吗?有朋友从远方来,不是很高兴吗?别人不了解我,我也不生气,不也是君子吗?” |
2 | 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 | 曾子说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?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?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?” |
3 | 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 | 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立志求学,三十岁能自立,四十岁不再困惑,五十岁懂得天命,六十岁能听进不同意见,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。” |
4 | 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 | 孔子说:“温习旧的知识,从而获得新的理解,就可以做老师了。” |
5 | 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 | 孔子说: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;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。” |
6 | 子曰:“由,诲女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仲由,我告诉你什么是知道吧!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真正的知道。” |
7 | 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见到有德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,见到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自身是否有类似的缺点。” |
8 | 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 | 孔子说:“几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。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,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改正。” |
9 | 子曰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 | 孔子说:“默默地记住所学的东西,学习不感到厌烦,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,这些对我有什么难呢?” |
10 | 子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无法理解的时候,我不去启发他;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口的时候,我不去开导他。如果教他一个角落,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落,我就不再教他了。” |
11 | 子曰: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 | 孔子说:“吃粗粮喝清水,弯着胳膊当枕头,快乐也就在其中了。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富贵,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。” |
12 | 子曰: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 | 孔子说:“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,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,勇敢的人不会畏惧。” |
二、总结与启示
“论语十二则”虽篇幅不长,但内容深刻,涵盖了学习态度、自我修养、待人接物、人生境界等多个层面。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深刻的道德与行为指导。
通过学习这十二则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,学会如何做人、做事、治学。同时,这些话语也提醒我们:学习贵在坚持,反思重在自觉,处世需有智慧与仁爱,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和坚定。
结语:
《论语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而“论语十二则”则是其中的经典精华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这些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与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