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带哀字的成语有哪些】在汉语中,“哀”字常用于表达悲伤、同情、怜悯等情感,因此许多成语中也包含了“哀”字。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情感的细腻描写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带有“哀”字的成语,并附上简要解释和出处。
一、总结
“哀”字在成语中多用于表达内心的悲痛或对他人遭遇的同情。这些成语大多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,常见于文学作品、历史典故以及日常表达中。以下是部分典型的带“哀”字的成语及其含义。
二、带“哀”字的成语汇总表
成语 | 含义 | 出处/来源 |
哀鸿遍野 | 比喻灾民流离失所,到处都是呻吟呼救的难民。 | 《诗经·小雅》 |
哀而不伤 | 指悲伤但不过分,形容感情适度。 | 《论语·八佾》 |
哀兵必胜 | 指悲愤之师往往能战胜敌人。 | 《左传》 |
哀痛欲绝 | 形容极度悲痛,几乎无法承受。 | 现代常用语 |
哀梨蒸食 | 比喻文辞通俗,不加修饰。 | 《世说新语》 |
哀毁骨立 | 指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骨头。 | 《后汉书》 |
哀声载道 | 形容人民的怨声充满道路。 | 《明史》 |
哀矜勿喜 | 指对犯人应怀有同情,不应高兴。 | 《尚书》 |
哀莫大于心死 | 最大的悲哀是内心已经麻木。 | 《庄子》 |
哀而不怒 | 指虽悲痛但不发怒,情绪平稳。 | 《礼记》 |
三、结语
以上成语中的“哀”字,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状态,也反映了社会的普遍情绪。无论是“哀鸿遍野”的悲惨景象,还是“哀而不伤”的情感克制,都体现了汉语文化的深厚底蕴。在学习和使用这些成语时,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个成语的具体用法或相关故事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