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手不释卷典故及释义】“手不释卷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、酷爱读书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追求,也反映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。以下是对“手不释卷”这一成语的典故及其含义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清晰展示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手不释卷”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。据记载,东吴名将吕蒙原本不喜读书,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努力学习。他每天坚持阅读书籍,甚至到了“手不释卷”的程度,最终学识大增,成为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。
此外,《宋史·赵普传》中也有类似描述,赵普虽为宰相,仍“手不释卷”,每日研读《论语》,并以此辅佐朝政,体现出他对学问的执着与尊重。
二、成语释义
- 字面意思:手中的书本从不放下。
- 引申含义:形容人勤奋好学,专心致志于学习,即使在忙碌或闲暇时也不放弃读书的机会。
- 使用场景:可用于赞美他人刻苦学习的精神,也可用于自勉。
三、总结与释义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手不释卷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、《宋史·赵普传》 |
典故背景 | 吕蒙受孙权劝学,后勤奋读书,赵普虽为宰相仍坚持读书 |
字面意思 | 手中的书本从不放下 |
引申含义 | 形容人勤奋好学、专注学习 |
使用场景 | 赞美他人或自我激励,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|
现代意义 | 鼓励人们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,提升自身素养 |
四、结语
“手不释卷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在信息快速变化的时代,唯有不断学习,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。无论是古代的将军还是现代的学者,都能从中汲取力量,坚持阅读与思考,不断提升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