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宋定伯捉鬼原文及翻译】《宋定伯捉鬼》是出自《世说新语·巧艺》中的一则志怪故事,讲述了一个名叫宋定伯的男子如何智勇双全地捉住鬼魂,并将其卖为奴的故事。该故事语言简洁,情节生动,富有想象力,展现了古人对鬼神世界的想象与思考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宋定伯捉鬼》讲述的是宋定伯在夜间行路时遇到一个自称“鬼”的人,经过一番交谈后,他发现对方其实是鬼。为了生存,他设法将鬼骗至河边,用计将其制服并卖给他人做奴仆。故事体现了宋定伯的机智、勇敢和对生死的超然态度,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鬼神的敬畏与好奇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宋定伯年少时,夜行逢鬼。 | 宋定伯年轻的时候,夜里走路遇到了鬼。 |
问曰:“谁?” | 他问:“是谁?” |
鬼答曰:“我鬼也。” | 鬼回答说:“我是鬼。” |
定伯曰:“我亦人也。” | 宋定伯说:“我也是一般人。” |
鬼问:“何以不走?” | 鬼问:“你为什么不跑?” |
定伯曰:“我亦恐。” | 宋定伯说:“我也害怕。” |
鬼曰:“人有胆,我无胆;人有骨,我无骨。汝可得我,我不可得汝。” | 鬼说:“人有胆,我没有胆;人有骨头,我没有骨头。你能得到我,我却得不到你。” |
定伯曰:“我亦无胆,亦无骨。” | 宋定伯说:“我也没有胆,也没有骨头。” |
鬼曰:“若尔,汝可得我。” | 鬼说:“如果是这样的话,你可以得到我。” |
定伯遂与俱行。 | 宋定伯于是和鬼一起走。 |
至河边,定伯言:“我欲去。” | 到了河边,宋定伯说:“我想走了。” |
鬼曰:“汝可先渡。” | 鬼说:“你可以先过河。” |
定伯曰:“我亦不能渡。” | 宋定伯说:“我也不能渡。” |
鬼曰:“汝可背我。” | 鬼说:“你可以背我过去。” |
定伯遂背之,鬼便重。 | 宋定伯于是背起鬼,鬼变得很重。 |
定伯曰:“汝重如山。” | 宋定伯说:“你重得像山一样。” |
鬼曰:“吾本无骨,故重。” | 鬼说:“我没有骨头,所以才这么重。” |
定伯又行数里,鬼言:“我饥。” | 宋定伯又走了几里,鬼说:“我饿了。” |
定伯曰:“我有饭。” | 宋定伯说:“我有饭。” |
鬼曰:“汝可食我。” | 鬼说:“你可以吃我。” |
定伯曰:“我亦不能食。” | 宋定伯说:“我也不能吃。” |
鬼曰:“汝可卖我。” | 鬼说:“你可以把我卖掉。” |
定伯曰:“我当卖汝。” | 宋定伯说:“我会把你卖掉。” |
鬼曰:“汝可得金。” | 鬼说:“你可以得到钱。” |
定伯遂卖之,得一千钱。 | 宋定伯于是把鬼卖了,得到了一千钱。 |
鬼曰:“我死矣。” | 鬼说:“我死了。” |
定伯曰:“我亦死矣。” | 宋定伯说:“我也死了。” |
鬼曰:“汝何以不惧?” | 鬼问:“你怎么不怕?” |
定伯曰:“我亦人耳。” | 宋定伯说:“我也是人啊。” |
三、总结与启示
《宋定伯捉鬼》虽为志怪小说,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它告诉我们:
- 智慧胜于恐惧:面对未知,冷静思考比盲目害怕更有用。
- 人与鬼的关系:故事模糊了人与鬼的界限,暗示人与鬼可能并无本质区别。
- 现实与幻想的交织:通过虚构的情节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道理,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。
此篇短文虽篇幅不长,但寓意深远,是古代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。